《走進蔣介石》引子

古人說:“無巧不成書”,我們這本書就從這“巧”字開始吧!
人在認為“巧”的時候,實際上就已經承認自己所知的有限與沒有預知的能力。絕大部分人所經歷的最戲劇化的改變,都不是預料更不是預設的。在蔣公日記中,我們看到改變歷史的際遇,有時是發生在他生命中一段平凡的時刻裏,有時發生在他順利進行計劃中的一個小意外,有時更在他慶享成功、春風得意之時。然而,他一生中最安逸的一段日子,卻是在他失去大陸江山,退守台灣,得以靜心 “自省”的垂老歲月中。有關蔣公日記的種種“巧”,令人感到驚訝,讓我們感覺到神在冥冥之中改變歷史的痕跡。
首先我們要感謝蔣介石少年時期發蒙老師——在私塾裏讓蔣介石有了對“寫日記”認知的啟蒙教導;相信他的教導不一定成功地讓每一個學生都養成寫日記的習慣,但,卻使蔣介石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並持之以恒寫了58年(1915—1972),讓我們在今日,能因這份特殊的“日記”聚集一堂。
巧二:中國自清末以後,幾乎都處於兵荒馬亂的苦難中,蔣介石一生四分之三的歲月也都處於戰爭狀態裏,尤其蔣介石從一個軍事強人直至國民黨最高領袖,都能夠每日堅持、靜心,用毛筆書寫日記,還能在戰火連天的環境裏,安全地保存日記?實在是難以想象。每當我在閱讀日記時,時常驚訝這些珍貴的日記“仍然存在”,真是太不可思議!
巧三:蔣介石日記在台灣一直被小心珍藏與非常有限地編撰使用,一直到蔣經國病逝後,才隨著他的幼子蔣孝勇先生移居海外,帶到國外。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日記,孝勇先生不惜用重金購買微軟片制作設備,在家中覆制日記軟片,以防萬一意外發生,仍有備份保存。不幸,離國不到10年,孝勇先生病逝,便把這批珍貴文獻交付給妻子蔣方智怡女士保管。蔣方女士鑒於當時台灣對於民國史的不尊重,常為身負日記重任,而顫驚躊佇。後經各方的大力遊說,決定暫存胡佛研究所。因此,全世界的學者們才有自由閱讀的“機會”與“方便”。
巧四: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後,經濟起飛,國門大開,許多人有了財力和機會可以出國學習參訪,國人遊走世界,開始與世界接軌。自然的,學術交流也成了首要的項目之一。蔣介石日記在此時存放在胡佛,可謂天時、地利、人和兼具。如果早10到20年,中國不會有如此多學者可以有能力來美探秘,晚10到20年,台灣如果政局穩定,蔣方女士未必選擇胡佛,也許就在台灣開放;相信其保存技術與開放程度必不如胡佛的專業與開明。大家能否看到如此完整的全貌,誰也不得而知。
巧五:海峽兩岸雖為同根生的一個民族,但因長期以來政治意識形態的阻隔,對於中國近代史一直是各有說辭,尤其台灣前10年的去蔣化和去中國化,使得兩岸相去甚遠,彼此的誤解加深。近年來因兩岸三通,彼此有了更多的交流與互動,關系也拉近了許多。2006年,當蔣介石日記第一次在胡佛開放,震憾了世界史學界,世界各地學者趨之若騖地來到胡佛探秘,有些人甚至稱此時這史料的開放,為“使兩岸重合的彌合劑”。
巧六:蔣日記的內容豐富,由於他的好學與慎研諸學的精神,上至天文,下至地理,其中人文、理儒哲論、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外交、宗教、世界文化……充斥於每天的日記中。他一直以非我莫屬的責任感,以任天下大任為志的心態自勵,所以凡領導者必備的知識,必精研慎讀。所以,他的日記很值得中國領導者參閱借鑒。尤其大陸近30年的改革開放,社會變遷飛速,民眾無以適從;如以蔣日記為鑒,必得助益。
巧七:蔣公是浙江人,與浙大有特別的鄉情淵源,一直對浙大有厚愛,在抗戰時期為要栽培人才,特請竺可楨到浙大作校長,藉著他“求是”的精神,造就了不少當代人才。現正逢浙大成立“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研究中心”,舉辦第一次“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討會”之際,與會者交流閱讀蔣公日記心得之余,不約而同,提議凡到胡佛研讀過蔣日記的學者們,可以合寫一部“胡佛讀史記”。此書如出自浙大,真是圓了鄉親情緣。
書筆至此,感慨萬千;如藉七巧能將國際學者在胡佛研習蔣公日記的觀點及感受集成一書,讓天下人更清晰地看到中國成長的真貌,也值得安慰。敬祈 天父賜福我中華民族千秋萬代,國泰民安!